
陇东沟壑里,小羔羊“鲜”闯大湾区丨“六村六业”看陇原振兴
编者按:
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绝对贫困”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摆脱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看“椒冠军”如何远销东南亚;在青藏高原,看“天然石城”如何旅游出圈;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看“洋芋蛋”转型“科技薯”;在陇东革命老区,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半壁江山”;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登陆南极。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
“法式肋排”是许多粤港澳大湾区市民钟意的佳肴。鲜为人知的是,这种被端上西餐厅的甄选美味,不少来自数千公里外甘肃陇东黄土沟壑里的小村庄。
▲在毛井镇一家肉羊养殖合作社,工人展示′中环肉羊″羔羊「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郎兵兵摄
在甘肃省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村民刘会永扒在槽帮上,看羔羊吞嚼草料。长到5个月大,这些羊羔会被合作社收购育肥,在加工厂变为鲜切产品,送达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环县羊肉因肉质鲜美且资质齐备,在香港成为热销货品。甘肃售货员申姣说,她所在的金陇(香港)投资有限公司2023年首次在香港推广环县羊肉就销售了110多万港元,2024年增加到220多万港元。
自古以来,环县人以羊为生。对于羊,世世代代的环县人抱有同一种偏爱;但说到养羊,一代人与一代人又有不同的理解。
长期以来,环县人养羊只有“两头”:山坡上吃草,集市上贩卖。当下,人们对这“两头”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前端重研发,培育投放产羔多、生长快、肉质好的良种肉羊;后端深加工,将小羊羔加工成数十款精细化产品,照顾着全国人的味蕾。
农户们学习先进养殖理念也很快,他们格外重视羊的“一窝一餐”。窝是专用钢棚房,温度保持在5至25摄氏度,羊、粪分离的环境让羊少生病、更健康;餐是不同草料配比成的“营养餐”,曾经短期催肥的传统饲养已成了“过去时”。
理念的悄然变化来自龙头企业到合作社自上而下的层层传递。养殖大户、甘肃陇塬三羊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文斌成立的合作社,让不少农户安心在家发“羊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更是克服了传统农牧业的“弱小散”,农民的穷日子因为现代化养殖变得好起来。
虽然身在黄土地,但环县人搞养殖始终放眼全世界。甘肃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制种企业,企业聘请了澳大利亚专家团队,从国外引进良种肉羊冻精,再利用人工授精,与当地湖羊良种杂交繁育,让羊“吃得少、长得快、得病少、生得多”。
翻开一只羊的“档案”,可见多个标签傍身:龙头引进、品种改良、链条延伸;羊的“足迹”也走向海外,遍布阿联酋、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身价”更是不菲,品牌价值2024年达到53亿元。
因为把土特产三个字“吃得透”,甘肃人有底气把鲜货美味端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来自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4年底甘肃羊出栏2872.9万只,约占全国总出栏量的9%。也就是说,全国人吃的羊中,每10只大约有1只来自甘肃。
不止环县羊肉,从戈壁到牧场,从黄河谷地到旱塬丘陵,甘肃的羊肉在砂砾与绿洲间修炼出千般滋味:祁连山下的羔羊肉,有冰山雪水滋养;甘南草原的藏系羊,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然牧场,带着高原的野性和营养物质……甘肃羊肉,是地貌的馈赠,是风土的传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