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陇中大地上,倔强土豆“盛开”产业之花丨“六村六业”看陇原振兴
编者按:
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绝对贫困”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摆脱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看“椒冠军”如何远销东南亚;在青藏高原,看“天然石城”如何旅游出圈;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看“洋芋蛋”转型“科技薯”;在陇东革命老区,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半壁江山”;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登陆南极。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
在甘肃省定西市,有一句话人尽皆知——“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一种作物,三个名字,是因为这片土地与土豆有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开的缘分。
▲务工人员正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内工作「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吕京笏摄
56岁的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村民李如对土豆有着深厚的感情,土豆最早是救命粮,现在是致富的金蛋蛋。
煮土豆、烤土豆、炒土豆……李如说,过去谁家吃饭都是“土豆开会”,简单煮熟的土豆剥开皮、撒点盐就是一餐。那时种土豆只靠“二牛抬杠”,一天顶多能种一亩地,遇上干旱的年景,收成仅够果腹。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让群众不再为生活发愁,而向乡村振兴的不断迈进更让倔强的土豆成了赚钱增收的“金蛋蛋”。甘肃近年来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每个脱贫县培育形成了2至3个优势特色突出、带动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土豆成了这里摆脱贫困、开启振兴之路的“钥匙”。
李如家中约30亩土豆每年可收入近4万元,农活也轻松许多:农用机械一个小时能干以前一天的活;地膜保墒保水,增加了田地产出;抗旱的新品种土豆让产量也更耐旱,更“倔强”……他家的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住进了新房子,还买了小汽车。
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提升与企业带动。坐落于陈家屲村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如今已成为中国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原原种出口生产基地。
智能温室里,马铃薯原原种茁壮成长,施肥、浇水等可通过自动化程序完成,而湿度、温度等关键生长指标也能实时监测。
“马铃薯原原种来自脱毒种苗,也是优质马铃薯的源头所在。”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介绍,该所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达6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近1.2亿粒。“小土豆”不仅售至全国,更销往埃及、沙特阿拉伯、尼加拉瓜等国家。
“我和马铃薯打了40年交道。通过技术积累、品种改良,‘小土豆’国外订单多了起来,国际竞争力增强。”李进福说。
产业升级让倔强的土豆为薯农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马铃薯研究所常年用工达160人左右。
村民马淑花从2016年开始就在此处务工,从选苗到分拣她都熟悉,每年打工就能赚到2万元左右。就近就业让她能在照顾家人的同时贴补家用。
陈家屲村党支部书记马进说,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500亩,马铃薯产业已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去年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5.8万元。
“洋芋开花赛牡丹”是当地的另一句民谚,描述了土豆开花时的娇艳美丽,也可形容不起眼的人或事守得云开见月明后的景象。
今天,倔强的土豆开出朵朵“产业之花”,盛放在乡村振兴的黄土地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吕京笏)